2018 上海高考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2. 本考试设试题和答卷纸两部分,试题包含考试试题与答卷需要;所有答卷需要涂或写在答卷纸上;做在试题上一律不能分。
3. 答卷前,务必在答卷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名字,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地方上。
4. 答卷纸与试题在考试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卷时应特别注意,不可以错位。
1、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在古时候世界的文明成就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长眠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 《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 对于研究古时候特洛伊战争具备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 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买卖时用蚁鼻钱,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 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拿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是历史讲解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 有一位历史学家如此描述道:“这座城市坐落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能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源于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一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一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9.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区域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10.
右
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时候某王
朝的直接统治地区。该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11.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目前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
12.哥伦布发现新国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因为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觉得到达的地方是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很大地激起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要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进步对图书需要量的增加
14.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导致别针的产量增长。类似的工艺改革常见发生在
A.16世纪中叶 B.17世纪中叶
C.18世纪中叶 D.19世纪中叶
15.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
A.老者的眼镜 B.门前的店幌
C.兴盛的商铺 D.商人的衣着
16.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大家自己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的,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获得的实践成就是
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 B.出版《资本论》
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 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17.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类企业集中在
A.石油化工业 B.冶金采矿业
C.机器制造业 D.轻工纺织业
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闪光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19.依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
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
20.右边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
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A.武力统一政策
B.全球扩张政策
C.社会保障政策
D.欧洲均势政策
21.10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准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
问题,其手段是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22.“所有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与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3.从右边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
一范围?
A.宗教文化
B.科技
C.社会理论
D.文学艺术
24.“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一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用其全部资源。”宣言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
A.德、日、苏 B.德、意、日
C.德、苏、奥 D.德、意、奥
25.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区域,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26.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27.“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依据我们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很多难点,没遭到英美等国的重压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进步,则被打上了外国权势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源于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
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国内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降低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原因是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
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
29.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
表,这是由于他马上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30.“大家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大家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区域的国家对立,大家同样需要同其他区域的国家打造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源于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O、l、1、3分。选出量佳一
项,多选不能分。
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判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近况提出了一同的政治倡导
B.觉得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觉得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32.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3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与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寻求军队和筹办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我们的立法,但不准拟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能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3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借助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
……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大家的同志!”对于上述看法理解最适合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程度
B.傅斯年倡导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办法
C.傅斯年觉得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35.《马斯特里赫特条款》规定:到1999年1月1日,即可开始推行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最迟要在1998年7月1日打造独立于各国政府以外的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制。这表明欧元
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结果
B.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C.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
D.加大了各国以货币政策干涉经济的能力
2、非选择题
36.梭伦的大盾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
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类,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游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由于他觉得他没义务留下来讲解法律,大伙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约。而且这个时候他的处境也非常不顺适。……由于平民期待他制定法律,重新分配所有财产,而贵族则期望他或恢复以前的规范,或只不过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假如随便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可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佳良的立法,拯救国家。
对于上述情形,不但大伙的怎么看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如此说:“……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问题:
为什么梭伦觉得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
梭伦为什么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讲解法律?
依据材料,你觉得推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因有什么?
37.开国议政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要紧的决定——是不是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原因如下:
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适合的文字。
综合以上原因,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38.有学者觉得“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以防止的。”试用所学常识论证这一看法。
39.妇女与教育
材料2、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怎么看:“民国以来, 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倡导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导致幽娴女子倡导种种议论,或倡导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40.伏尔泰眼中的中国
旅游者们,特别是传教士们,都觉得到处看到的是专制规范。这类人从表面现象判断所有: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觉得他们是奴隶,而同意大家跪拜的那个人一定是1.5亿生活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质状况并不是这样。……人类一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所有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需要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假如说过去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大家的生命、名誉和财产遭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知道、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健全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顺爸爸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叫做爸爸妈妈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大家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伙庭。
他们的孔子不革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时候法律的贤明官吏。大家有时不适合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不过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年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年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
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年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原因。
依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
你怎么样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析?‘
2012年上海高考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选择题
1.C 2.D 3.D 4.C 5.D 6.A 7.D 8.A 9.C 10.C
11.B 12.C 13.A 14.C 15.A 16.D 17.D 18.B 19.B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A
3分 1分 1分 O分
31. C B D A
32. A C D B
33. B C D A
34. D A B C
35. B A C D
2、非选择题
说明:下列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的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水平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圆点符号后的内容为参照性示例。
36
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要紧的信息,并进行合理讲解。
·由于梭伦觉得他留下的法律规范是根本的保障,他个人的去留不重要。
·由于梭伦觉得法律至上,个别政治人物的作为改变不了法律规范。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就事论事。 、
·梭伦觉得他没义务留下来讲解法律
·梭伦对自己拟定的法律高度自信
·梭伦不想变更法律
其他答案: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梭伦离开是为了经商和游览
36
水平1:能依据材料做出合理讲解
·由于平民和贵族都有各自的利益,梭伦要维持已拟定法律的公正、严肃性。
水平2:仅罗列了材料中的有关信息
·梭伦觉得大伙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约
·梭伦不想偏袒任何一方而成为僭主
其他答案:不适当的讲解
36
水平l:能依据材料做出全方位的提炼概要
·贵族与平民利益之间的博弈;好法制的打造;杰出政治人物有哪些用途。
·公民守法精神;好法制的打造;杰出政治人物有哪些用途。
水平2:能对材料做出部分的提炼概要
其他答案。
37
A
水平l:依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海量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医生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预防武将专权。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少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
水平l:依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导致冗官、冗员,致使财政困难。
·导致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少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37
水平l:能全方位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讲解。
·我同意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对王朝的稳定来讲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医生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医生对政权的认可感,有益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病,但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变,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很多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点,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少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规范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水平2:虽能合理说明我们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我同意大力推行科举制。由于如此有益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借助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医生对政权的认可感,巩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由于这会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少行政经验,不擅长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看法与证据不同;决策与理由不同。
38
史实
水平l:能围绕与问题有关性较强的核心常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权势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里,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材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历程了康乾盛世的兴盛之后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种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防止地爆发了。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少关联度的边缘常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控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较连贯
水平3:罗列史实
39
水平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打造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要紧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一定了人的基本权利,主张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常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保守权势依旧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特别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打造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将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风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主张女权就是要紧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类学校致力于提升妇女的常识水平和参政意识,提升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
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水平4:没基于材料回答问题
40
水平l:基于有效的证据进行准确判断
·明清时期。由于西欧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是在明清时期过1.5亿的。
其他答案:错误的判断,或结论与证据不同,或只有结论没理由。
40
水平l:能全方位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中国的君主和政府非常开明,有完备的官僚选拔体制;中国有健全的法律,法律是打造在好道德基础之上的: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宗教迷狂,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充分
其他答案
40 本大题使用分项评分办法。评分察看的要点是:看法、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1、看法
水平l:可以将伏尔泰作为文解决读的对象提出看法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析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理想化解释,是其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投射于他者的结果。
水平2:可以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看法。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法国现实问题的考虑
水平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看法
·伏尔泰对中国的描绘有夸大和误解的成分
水平4:无看法或看法与情景无关
·伏尔泰倡导打造开明君主制,反对教会权威。
评分项2、史实
水平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它与文本解析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
立联系。
水平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水平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水平4:没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3、论述
水平l:可以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水平2:史实、看法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看法与论证三者不同,逻辑混乱、跳跃。 .
水平4:回避问题
评分项4、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注:有看法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全国各版本各学科考试试题联系,欢迎联系公众号:ygjjcom 微信: s49626
www.ygjj.com